虚假广告的“生存法则”
虚假广告这事儿,说白了就跟街边的小摊贩似的,明明卖的是假货,可人家就是能忽悠得你掏钱。为啥呢?因为这帮广告商们深谙“生存法则”——抓住消费者的心理弱点,什么“限时抢购”、“买一送一”、“无效退款”,这些词儿听着就让人心动。再加上现在互联网发达,信息传播快,广告商们更是如鱼得水,随便发个朋友圈、刷个短视频,就能让一大波人上钩。你说这事儿能不火吗?
监管的“猫捉老鼠”游戏
说到整治虚假广告,那可真是一场“猫捉老鼠”的游戏。监管部门虽然时不时出来喊两嗓子,说要严打虚假广告,可实际上呢?这些广告商们早就练就了一身“金蝉脱壳”的本事。今天被抓了,明天换个马甲继续干;今天被罚款了,明天换个平台继续骗。再加上有些平台为了流量和利益,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甚至主动为虚假广告提供便利。这样一来,监管部门的努力就显得有点儿力不从心了。
消费者的“自我救赎”
其实吧,虚假广告之所以能横行霸道,消费者自己也有责任。你想啊,那些被忽悠的人里头,有多少是抱着“试试看”的心态去买的?又有多少是明知可能是假的还忍不住下单的?说到底,还是咱们自己太容易被诱惑了。所以啊,要想整治虚假广告,光靠监管部门是不够的,咱们消费者也得学会“自我救赎”——提高警惕性、多做功课、别轻易相信那些天花乱坠的广告词儿。只有这样,才能让那些虚假广告无处遁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