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医路上的“小目标”
我从小就立志当一名医生,不是因为看了太多《急诊室的故事》,而是因为我妈总说我小时候特别爱哭,哭到邻居都以为我家在杀猪。后来我发现,哭得再大声也没用,还不如学点真本事,至少能帮自己不那么容易哭。于是,我开始了漫长的学医之路。医学院的日子并不轻松,每天都在和各种人体器官打交道,感觉自己像是在玩一场“人体拼图”游戏。不过,拼着拼着,我发现自己还挺有天赋的——至少比拼乐高强多了。
医生的日常:不只是“看病”
很多人以为医生就是坐在办公室里等着病人来敲门,其实不然。我们的日常工作更像是“侦探+心理咨询师+修理工”的结合体。病人来了,我们要像侦探一样找出病因;有时候病人心情不好,我们还得兼职心理咨询师;要是遇到复杂的病情,那就得像个修理工一样,把身体“零件”修好。有一次,我遇到一个病人因为长期熬夜打游戏导致视力下降,我忍不住问他:“你是不是觉得眼睛是永动机?”结果他一脸认真地回答:“医生,我觉得眼睛是电动的。”那一刻,我深刻体会到医生的另一个角色——段子手。
与病人的“相爱相杀”
医生和病人的关系有时候挺微妙的。我们既要保持专业的态度,又不能太冷漠;既要给病人希望,又不能过度承诺。有时候病人会把我当成救命稻草,恨不得我立刻给他们开出灵丹妙药;有时候他们又会觉得我在小题大做,甚至怀疑我的医术。记得有一次,一个病人拿着网上查到的资料来质问我:“医生,你说的不对吧?我在百度上看到的是……”我当时心里默默吐槽:“百度要是能治病的话,还要我们医生干嘛?”不过吐槽归吐槽,我还是耐心地解释了一遍病情和治疗方案。毕竟,病人的信任是我们最大的动力。